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期刊简介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发育医学电子杂志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11-9335/R,国际刊号:ISSN2095-5340。发育医学电子杂志杂志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本刊为季刊。自创刊以来,被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发育医学电子杂志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北京军区总医院承办并编辑出版的发育医学领域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以科学性、普及性和实用性为原则,用发育医学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指导临床、科研、教育、保健等工作者的实践,以人为本,为医生及科研等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机会和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临床以发育生物学为基础,深入探索认识人类机体发育的规律,寻找解决与发育相关的临床问题,如营养代谢、遗传疾病、先天畸形、智能行为、精神心理、组织器官工程、癌变机制等的策略和方法,力求从揭示生命发育的本质深层次去推动包括妇产科、儿科、再生、肿瘤等在内的诸多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读者对象面向全体医务工作者,重点是儿科、妇产科、遗传代谢、智能行为、精神心理、先天畸形,以及肿瘤学在内的各临床、科研、保健等工作者。


《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解读问答

时间:2023-04-14 08:46:16

 一、我国已经经历了一轮全国范围的疫情流行,为什么还需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当前,全国整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持续存在。不同人群免疫水平还存在差距。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且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未来仍存在感染并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由于疫苗或病毒诱导的抗原刺激不足,免疫保护效果也明显弱于完成基础免疫后再感染获得的混合免疫。加之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延长发生衰减,现阶段部分人群仍需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补齐免疫水平差距,降低未来可能出现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二、当前哪些人群需接种疫苗?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前期,结合疫苗研发进展和特定人群患病风险,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了差异化的疫苗免疫程序。具体包括,3-17岁人群需完成2针灭活疫苗或3针智飞重组蛋白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18岁以上人群要在基础免疫的基础上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其中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还需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现阶段是否需要接种疫苗要根据感染情况、既往接种史以及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确定。如果在此前疫情中未感染,但尚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则需要继续完成后续剂次的疫苗接种。如果在此前疫情中已感染,但在感染前尚未完成基础免疫,则需要在感染3个月后再接种1剂次疫苗。是否曾感染可以通过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发热、咳嗽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且具有流行病学史(与感染者存在无防护接触等)进行综合判定。

 

  研究结果显示,基础免疫后再经历自然感染的人群和已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通过多次抗原刺激,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对于此类人群,短时间内再次接种疫苗的效果有限,暂不需要继续接种疫苗。后续将根据病毒变异情况、疫苗研发进展等确定相关人群是否需要继续接种疫苗。

 

  三、符合条件人群该如何接种?

 

  我国已有多条技术路线新冠病毒疫苗陆续获批使用。研究结果显示,序贯免疫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因此,如果前期接种了灭活疫苗,加强免疫或感染后接种推荐选择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吸入型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和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

 

  此外,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和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近期已获准紧急使用,可用于18岁以上人群的加强免疫。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推荐意见,神州细胞重组新冠病毒4价S三聚体蛋白疫苗包含了新冠病毒Alpha、Beta、Delta、Omicron(BA.1)四种变异株的抗原成分,石药集团新冠病毒mRNA疫苗涵盖了Omicron的核心突变位点,对奥密克戎毒株有较好的交叉保护效果。考虑随时可能出现的病毒感染风险,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满足时间间隔要求后,无需等待特定疫苗,可尽快完成疫苗接种。

 

  四、为什么符合条件人群要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及感染获得的保护性抗体会随时间延长发生衰减。对于感染人群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机构和国家均推荐在感染后3-6个月进行疫苗接种。从全球范围看,感染3个月后进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是共识,有利于在后续可能发生的疫情中为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好的保护。